(四)选留优秀毕业生,促成相同师承关系的学术群体 学术领袖在学派的形成和高校的学科建设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学科乃至高校的进步。耶鲁大学政治学系虽然辉煌,但作为一个学派总的来说并不算成功,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该系始终缺乏一个长期任职并且能力出众的领袖人物。即使是在其鼎盛时期,耶鲁大学政治学系仍然在15年间走马灯式地换了四位系主任。系主任的频繁更替不仅使系里的政策缺乏连续性,而且阻碍了学派文化的发展。在1960年代末期,甚至出现了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17]学术领袖往往决定着学派的兴亡,例如,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期纳粹在欧洲兴起,学派中的犹太学者受到迫害,导致不少重要成员被迫逃亡海外。"及至1933年汉恩病逝,1936年石里克遇刺身亡,维也纳学派最终走向解散的结局。"[18]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高校可以在毕业生选留方面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对于某些优势学科和具有深远发展前景的学科点,每年下放一定的选留指标,严格考核,把优秀的能够产生师承关系的学生留校从事科学研究;或者采用交换方式,让这些毕业生到国内外兄弟院校或科研院所工作若干年后再回来参与母校的学科建设,这样既可以保留师承关系,也可以避免出现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现象。 (五)增加学术活动频次,鼓励相同的学术符号系统的形成 为了促使学派的构成要件一学科内相同的学术符号系统(包括学术用语、概念、语 境)的形成,高校可以着力增加学术活动的频次,召开国际性学术论坛,发表具有学校品牌的宣言,组织一批学者专门研究本学科的概念、用语和语境,探讨这些要素的内在联系,加快共同性的形成。无论是促进学派的产生还是学科的水平,加快学科内部相同学术符号系统的形成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此外,这项工作也可以有效保护学科的独立性,进而维护高校的学术尊严。学派成长的历史表明,学派精神与学科精神是内在一致的,促进学派的形成和成熟也就是促进学术队伍的形成和成熟,这两者对于高校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战略性选择。 (六)凝聚学科研究方向,催化学科研究对象的相同性 学派和学科紧密的关联性表明,若使学派及其学术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就必须具有能够产生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所以,有学者认为,"学派不是自封的,必须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也就是说,它是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以自己的成果博得学术界和社会的公认的。学派领导人及其成员的学术地位和创新理论成果要得到社会公认,要产生社会效益"。[19]为了帮助学派或学科产生这样的成果,增加学科研究对象的相同性无疑是一个有效选择。这是因为学科研究对象的相同性能够促使学术研究的专注和深人程度,对某些问题做周密细致的深度研究。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学校内部学科研究方向的凝聚,将研究方向分为重点突破方向和逐步拓展两个方面,在保证重点的基础上,关注拓展方面问题的研究。 (七)集聚校内外(国内外)学术研究力量,加快学术共同体形成步伐 无论是高校的进步还是学派的成长,都必须有较为丰富的学术资源作为必要的保证。与西方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高校整体上学术资源还比较稀缺,学术人员的集聚优势还未真正形成。为此,我国高校必须要"尽快集中学术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和特色,创建自己的学派,锻造独特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品格,充分发挥它们的聚合效应,"[20]组建有深远发展前景的学术共同体。高校的类似举措,不仅可以加快学科成长速度、提高学术研究水平,而且也在客观上促成了学派的产生,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五、结论 学派的出现、繁衍、兴盛和衰败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力量,但是,一旦我们掌握了学派成长的基本规律,也可以创造条件,加快学派形成的步伐,缩短学派成长的时间,提高学派成熟的效率。 (一)学派的形成需要遵守学术中立、价值中立和政治中立的原则 学派在我国已经拥有悠久且丰富的历史,"有学则有派"的观念在我国学术界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学派的产生和成长有其特殊的学术气候和土壤,这就是学派在成长过程中要遵守学术中立、价值中立和政治中立的原则一学派成长的三原则。这就要求学派在产生和成长过程中要秉承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恪守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将学术观点与政治态度混为一谈从而沦为政治的工具。 (二)允许并倡导学术争论与批评是学派形成的必然要求 学派间互动过程中的一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学术争鸣,通过争鸣不仅可以提高学派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最为重要的是学派自身对学术研究对象的认识更加清晰。"因各派的学说与观点,都有其实践依据,又每每在争论中互补,因而争论的结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而是使理论愈辨愈深,愈争愈明,达到双赢。"[21]"在某种意义上说,缺乏争论或者争论无序,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学派之争;没有学派,导致没有争论,或者加重了争论的无序状态。所以,我们不仅要就具体问题展开争论、进行学术批评,更要就具体问题背后的理论根基展开争论,并且,争论者要使自己的具体观点与理论根基、基本立场一致。果真如此,学派的形成当为时不远。"[22]学术争鸣的上述功能再次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允许并倡导学术争论与批评是学派形成的必然要求。 (三)重视学派重建工作,促进学派快速成熟 |